金沙贵宾3777线路检测中心

东南网:“华”彩青春 | 厦大台湾博士生李睿洋:新能源高知架起两岸学术交流桥梁-金沙贵宾3777线路检测中心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媒体厦大 >> 正文

东南网:“华”彩青春 | 厦大台湾博士生李睿洋:新能源高知架起两岸学术交流桥梁

李睿洋在金沙贵宾3777线路检测中心化学化工学院做科研实验(受访者供图)

在金沙贵宾3777线路检测中心化学化工学院,来自宝岛台湾的学子李睿洋在这里求学。从本科到博士,一路深耕学术,李睿洋历经十余载寒窗苦读与科研探索。如今,站在人生新起点,他怀揣着对两岸融合发展的热忱与期许,即将奔赴福建农林大学开启教职生涯。李睿洋的故事,不仅是个人逐梦科研的奋斗历程,更是两岸青年在教育、学术与文化领域深度交流融合的生动缩影。

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独特体验

李睿洋自小随父母到大陆生活,小学至大学前在广东成长,后考入金沙贵宾3777线路检测中心。初来乍到时,他坦言自己有些不适应,“感觉两岸在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上还是有些不同的。”但凭借开放心态,他积极化解差异,在与大陆同学的交流合作中逐渐寻得共鸣。

在新能源创新大赛等学术活动中,他与队友们不分彼此,携手攻克科研难题;日常相处里,大家互相分享家乡故事与文化风情,让校园生活充满多元魅力。“后来我发现,其实我们有很多共同点,只要用心去交流,这些差异根本不是问题。”李睿洋笑着说。

科研梦想与政策机遇的契合

在大陆求学求职路上,李睿洋真切享受到诸多面向台湾人才的扶持政策。从求学期间的教育部台湾、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,到就业后福建省给予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补贴、租房补贴等,一系列政策减轻了经济压力,让他能心无旁骛追逐学术梦想,也成为他扎根大陆发展的关键助力。“这些政策真的帮了我很多,让我能够安心地在大陆求学和工作。”李睿洋表示。

面对毕业抉择,李睿洋坚定地将目光投向福建农林大学。“福建农林大学对台湾籍教师的政策支持力度真的很大,给我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条件和平台。”李睿洋说道。他怀揣着在博士阶段钻研的固态电池领域成果,渴望在该校继续深耕,将科研成果推向产业化应用,为新能源科技进步贡献力量。

福建在新能源产业的领先地位与他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,为科研工作提供广阔实践土壤。“福建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很厉害,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。”李睿洋表示,闽台两地文化相通、地缘相近,生活上的熟悉感让他在福建如归故里,心无旁骛地投身学术事业。“我在福建生活很有家的感觉,就像回台湾一样亲切。”李睿洋说。

李睿洋与同学们一同获得金沙贵宾3777线路检测中心羽毛球混合团体赛(研究生组)冠军(受访者供图)

在大陆学术职场找准自我定位

“我觉得自己既是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,也是一位心怀两岸文化根源的追梦人。”李睿洋感慨道。在大陆求学多年,他始终以解决关键问题的使命感,投身祖国大陆的科研浪潮,以专业所学助力国家新能源学科发展。

在学术研究中,他紧跟大陆严谨规范的科研范式,与团队紧密协作攀登学术高峰,致力于攻克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难题,推动新能源科技的创新与突破。在日常交流里,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,将自身的创新思维融入教学与研讨,促进学术风格的碰撞融合。“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两岸学术交流的桥梁,把台湾的一些好的学术理念和大陆的科研优势结合起来。”李睿洋说。

李睿洋与团队获得新能源创新大赛银奖(受访者供图)

以高校平台促青年融合

展望未来在福建农林大学的教学生涯,李睿洋满怀热忱地规划着两岸学术交流蓝图。“我想组织两岸学术论坛,让两岸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能够面对面交流,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和想法。”他期望定期邀请两岸专家学者、青年学生共聚一堂,围绕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展开头脑风暴;开展两岸研学游活动,让学生们走出校园,实地感受两岸科研机构、企业的创新氛围,拓宽视野,在交流互动中建立深厚情谊,为两岸青年在科研与文化上搭建坚实桥梁,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在学术领域走深走实。

如今的李睿洋,早已从当年初入大陆时略带青涩的台湾学子,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。站在福建农林大学的新起点,他带着十余载大陆求学的积淀,以及对两岸融合的深切期盼,正以踏实的步履开启教书育人与科研探索的新征程。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,两岸青年本就同根同源,只要怀揣梦想、勇敢前行,就能在大陆这片热土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,更能成为连接两岸的鲜活纽带,让更多台湾青年看到跨越海峡追逐梦想的可能,共同书写属于两岸的华彩篇章。

(本网记者 刘玮)